1.材质:由重量、价位决定其好坏? 材质是消费者选购实木地板时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存在的错误认识也最为突出。绝大多数消费者认为:树种越名贵、地板价格越高,甚至地板重量越重,地板质量自然越好。因而有的消费者在选购木地板时采用了称重量的方法来决定购买地板的品种,其实不然。树种的名贵与材性的稳定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而木材的重量与其保温、调湿及冲击缓和性能成反比。应用在木地板上的树种,除了应满足其本身气干密度针叶树木材不低于0.32g/cm3、阔叶树木材不低于0.50g/cm3外,木材的稳定性应是判断木地板材质好坏最重要参考依据。良好的稳定性能,可避免木地板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出现瓢、扭、弯、裂、拱、响等现象。2.尺寸大小:规格越大越好? 这也是目前选择木地板较为突出的误区。近几年,市场上供应的大规格木地板因其新颖美观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并逐渐占据了消费主流,从而导致地板规格越做越大、越加工越厚。众所周知,热胀冷缩是物质的固有特性,木材同样如此。规格过大超厚会造成材料内部应力增加,抗变形能力下降。一般来讲,选择地板时,其规格尺寸应尽量控制在910mm×90mm×18mm以内,宜短不宜长、宜窄不宜宽。 3.含水率:越低越好? 目前的普遍认知是:地板含水率的偏高可能会引起铺装后的变形。因此,消费者在选购地板时,较喜爱选择那些含水率较低的材料,甚至认为含水率越低越好,殊不知这也是当今选购甚至在生产木地板时存在的一个较大误区。含水率作为实木地板内在质量最重要的参数指标,对后期的安装使用、维护保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木材固有的特性来讲,含水率并非越低或越高越好,而应根据其使用环境来决定。2002年新的实木地板国家标准也对实木地板的含水率指标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由原来的8%-13%调整为新标准的7%-各地区平衡含水率。一般而言,地板的含水率指数稍低于当地的平衡含水率为宜。江苏地区平衡含水率为15.3%,因而这一带用户选择11%-14%的含水率是比较适宜的。4.关于色差 色差作为木地板自然特性的体现,其存在是难以避免的。实木地板的原材料本身取之于树木,而树木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常受到气候、土地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其形状、结构与纹理色泽不仅因树种而异,即使是同一树种、同一株树中的不同部位,甚至锯材切入时的断面不同都会造成差异,这也是实木地板在感官上与人造板的不同之处。消费者在选购地板时应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对色差不必过于苛刻。同时注意铺设时色泽的合理配置。 除此之外,消费者在选购木地板时还应注意:1)外观质量及加工精度:除肉眼观测可见缺陷(节子、蛀孔、裂纹、漆膜外观等)外,同时考察地板整体的拼装,以手感平整舒适、无毛刺、拼缝小、无高低感为宜;2)漆膜质量:主要从漆膜外观(划痕、鼓泡、针孔、皱皮、粒子)及漆膜理化指标(表面耐磨、附着力、硬度)两方面进行考察。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批诸如双企口榫接木地板等新产品,这些产品虽然因其新颖的设计思路迎合了一部分消费群体的需求,使木地板的方便、美观性因其无需钢钉固定、方便拆卸而得以延续和改良,但相对传统型木地板而言,其实用、耐久性因其表层厚度不够而受到了限制,其特性有待进一步观察和验证。
选购瓷砖,怎样买到物有所值、称心如意的瓷砖也有一定的学问,总的来说选购瓷砖的原则是:一看、二听、三滴水、四尺量。 一、看外观。瓷砖的色泽要均匀,表面光洁度及平整度要好,周边规则,图案完整,从一箱中抽出四五片察看有无色差、变形、缺棱少角等缺陷。 二、听声音。用硬物轻击,声音越清脆,则瓷化程度越高,质量越好。也可以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夹瓷砖一角,轻松垂下,用右手食指轻击瓷砖中下部,如声音清亮、悦耳为上品,如声音沉闷、滞浊为下品。 三、滴水试验。可将水滴在瓷砖背面,看水散开后浸润的快慢,一般来说,吸水越慢,说明该瓷砖密度越大;反之,吸水越快,说明密度稀疏,其内在品质以前者为优。 四、尺量。瓷砖边长的精确度越高,铺贴后的效果越好,买优质瓷砖不但容易施工,而且能节约工时和辅料。用卷尺测量每片瓷砖的大小周边有无差异,精确度高的为上品。 另外,观察其硬度,瓷砖以硬度良好、韧性强、不易碎烂为上品。以瓷砖的残片棱角互相划痕,察看破损的碎片断裂处是细密还是疏松,是硬、脆还是较软,是留下划痕,还是散落的粉末,如属前者即为上品,后者即质差。 尺寸是否标准是判断磁砖优劣的关键,用卷尺或卡尺测量磁砖的对角线和四边尺寸及厚度是否均匀,好的瓷砖,声音脆响,说明瓷质含量高。如果声音“嗒嗒”带破茬声,说明砖内藏有裂纹。 好的磁砖,师傅安装也方便施工,安装出来的效果也规范。